欲速则不达

可能连张居正也未必预料得到,事情进展如此顺利。当他坐直升机进入国家中枢机构不久,挡在他面前的强势人物,竟然纷纷下野了。

现在,内阁里三个“常委”中,除张居正外,李春芳、陈以勤两个人都是能力平平、与世无争的老好人。

谁来做首相呢?

说来奇怪,我们中国人在政治上显得比较“懒”,似乎对公开的竞争很排斥,索性论资排辈算了!堂堂首相的产生,也是以论资排辈的办法来解决的。

按照这个办法,徐阶下台后,最早一个进入内阁的就是李春芳了,那么首相的位置自然也就是他的了。

李春芳无论是处事风格还是政见上,都亦步亦趋学徐阶,用一个现代的名词来说,李春芳是一位“左派幼稚病”患者。

他曾经说过,国家的事千头万绪,治国的方略或许有别,但是在他看来,要抓关键,牵牛鼻子。

那么,关键是什么呢?李春芳认为,关键是学好理论,用理论武装头脑,只要大家都集中精力学好、领会好名教圣训,“旋乾转坤,易如反掌”!

张居正自然是不会把这样的“病人”放在眼里的。用王世贞的话说,对首相李春芳,“居正意狎视之,以为不足以与有为”。

至于陈以勤,在张居正眼里,简直就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了。

年方43岁、脱离司局级干部的级别才不到两年,进入“常委会”也才刚刚一年半的张居正,有了天将降大任于己身的感觉。

事实也是这样的。

据王世贞的记载,张居正虽然在内阁里位列最后,但是部长们都怕他,即所谓“畏惮之,重于他相矣”。

有这样一则记载:这一天,礼部副部长、张居正的同学陆光祖到内阁就某项工作说明情况。到张居正的办公桌旁,施礼完毕,未等张居正开口,陆光祖就说,今日有公务需要详细研究,能不能让他坐着说?这样他才可以说说自己的意见,不然他就告辞了,从此再不敢拜见阁老大人。

陆光祖早就知道,部长们见到张居正,他是不让座的,常常是站着汇报工作,甚至说不了几句就打发走了,所以他才这样“先发制人”。陆光祖是张居正的同学里和他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个了,这个人的声望很好,在张居正面前敢说话,才这样“放肆”,足见张居正的威严了。

另据韦庆远先生的说法,在三人内阁里,“张居正实际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”。

但是,张居正并不满足,他需要的是名正言顺、名副其实!说白了,他要当内阁的“一把手”!他要当国执政,他需要足够的权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!

甚至,按照张居正的理想,他要独裁!

那么,他该怎么办?

很简单:出手!

这次出手,是大小动作配合,虚招和实招都有。

大动作就是:从批准徐阶辞职那天算起,40天后,张居正就急不可待地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,“发表”了“施政纲领”——《陈六事疏》。

此文件上报给了隆庆皇帝,他所说的六事就是:省议论、振纲纪、重诏令、核名实、固邦本、饬武备。

张居正的意思是,要统一思想,令行禁止!要发挥“党纪国法”和规章制度的作用,要整顿吏治、整顿财政,加强国防!

这六件事,确实是张居正的施政纲领,以后他当国,大体上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做的。

按照写过《张居正大传》的朱东润先生的话说,张居正的这个施政纲领不啻是独裁者的宣言书!

那么,张居正要谁来独裁呢?

谁都知道,当今皇帝是个对治国理政根本就不感兴趣的人,从来就放手让内阁来干,他是断断不可能去独裁的!实际上,他既没有这个愿望,也没有这个能力!这一点,张居正心知肚明。

那就应该是内阁独裁了?

可是,内阁里的“一二把手”是那块料吗?

数来数去,也就非他张居正莫属了!

但是,最高领导人和高级干部们对张居正统筹全局的能力的了解很不够。他资历尚浅,而且一向韬光养晦,城府很深,别人对他当国执政、治国安邦的水平和能力不够了解也是很正常的。

所以,张居正在徐阶刚刚下台还在卷铺盖的时候,就迫不及待地以这样的方式闪亮登场了!

说得再直白些,张居正是说:“请让我当国执政!”

和张居正几乎同时代的一个官员、后来曾经担任过国子监的“一把手”的邓先生在他所写的《国朝典故》一书里就明明白白地说:他读了张居正的施政纲领,读出了这样的信号:“不言自用,而自用之机已露!”现在的专家也有人这样看,说张居正“热切希望能够再上层楼,秉国之钧,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谋划,重整乾坤”。

尽管张居正这样做,近乎伸手要官,但是人家是公开的拿出自己的东西了,领导和“群众”,你们看着办吧!

不过,在这个施政纲领里面,张居正实际上也“间有用术”。

什么意思呢?

说白了,张居正也认识到,领导给不给他想要的官,不能简单就是要,得揣摩一下领导想要什么,先满足领导的要求,领导才会满足自己的要求!

所以,张居正在“饬武备”这一部分,作为饬武备的一项具体措施,建议请国家元首举行“大阅”。

所谓“大阅”,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大阅兵或者叫阅兵大典。

果然,据韦先生的考证,在张居正的整个施政纲领里,最高领导人“最高兴接受并立即饬令实行的”,就是大阅这一点。

要知道,有明一代,圣驾大阅的唯有根据张居正的提议搞的这一次,就连最喜欢戎服远征、自封为大将军的正德皇帝也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啊!

据说,仅此次阅兵大典,花费就达二百万!几乎相当于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。无论是当时的广大干部还是后世的史学家,一致认为此事纯粹属于劳民伤财之举。

张居正的建议,绝对是馊主意!他难道不知道,搞这样的事是劳民伤财吗?他真的觉得大阅是“饬武备”所必需吗?

应该不是的。

那他为什么还要提出来搞呢?有人一针见血地嘲讽说:“此公善于逢君如此!”说白了,就是批评张居正讨好领导有些过分了。

韦先生也说,张居正所提的大阅兵之议,“无疑是一个败笔”。

但是,为了自己想得到的,昧心出个馊主意反而容易博取领导欢心,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!毕竟,一个人能不能升官,不是由老百姓的选票,而是领导的想法来决定的啊!

那么,张居正的目的,达到了吗?

差一点儿啊!运气一直很好的张居正,这次遇到点儿小小的意外。

是在配合大动作的“小动作”上,出现了点儿意外。

什么小动作呢?是张居正要赶首相李春芳下台的小动作。

李春芳不大干事,失误就少;礼贤下士,你好我好大家好,人缘就比较好。整倒这样的人,反倒不那么容易。

不过,张居正还是有办法的,他的策略是:不动声色地耍弄李春芳,让他不堪羞辱,自己乖乖卷铺盖回家。

一次,“常委会”研究对一个犯错误干部的处理,李春芳没有主意,就问张居正,你看该如何处理?张居正说,这样的错误算不了什么大问题,警告一下,饶了算了!李春芳挺高兴,他是宽以待人的,张居正对干部的要求比较严苛,既然张居正都这么说了,他自然没有意见,于是就按照张居正的意见上报了。这边起草上报文件,张居正那里则立即写了个字条,命人偷偷送给太监李芳,说那个干部很狂妄,所犯错误性质严重、影响恶劣,如果宽贷他,必然引起广大干部的不满,抗议书会像雪片一样飞到皇上的御案上,所以还是批示要降职到偏远地方去比较好。李春芳接到批示,真是瞠目结舌,蒙了!怪哉怪哉!皇上从来不过问具体政务的,怎么会驳回了内阁的意见呢?是对自己这个首相不满意吗?

倘若这样的事情再发生几次,那李春芳势必乖乖下台!遗憾的是,太监李芳犯了错误,被皇帝给开了!

结果,张居正的目的没有达到。

这已经使张居正很失望了。不仅如此,张居正还意识到,他发表施政纲领之日,就是他引起不少高级干部嫉妒乃至嫉恨之时,所以张居正感慨道:“忌我者亦自此始矣!”

用句俗语,就是没有抓到狐狸,还惹了一身骚!

所谓欲速则不达啊!

这件事,对张居正可能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打击!

说不大,是因为结果仅仅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已,王世贞就说,因为太监李芳的突然出事,张居正“小屈”。

说不小,是因为张居正的仕途官运实在太顺遂了,从来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挫折。以往,他想要的,都能够得到;他要出手,必定成功。而这次,预期目的却没有达到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