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腐者可能比被反掉者还腐败

张居正是满腹经纶、锐意进取、抱负远大的领导人,他从社会底层靠个人奋斗登上了权力顶峰,因此,对不劳而获者,如靠血缘关系享受特权的宗室,充满鄙夷乃至仇视。初入仕途,他对官场的贪腐、享乐十分反感,忧心忡忡。他掌权后,也重视反腐,提倡廉洁从政。

不能说张居正的反腐倡廉就是作秀,应该说,他还是真心希望官场能够廉洁的,而且反腐也是动了真格的。前面提到过,四川江油的一把手因侵吞公款被判处死刑。留都兵部有位司长,老家的堂兄弟和别人打官司,托他疏通关节,这位司长就向首都礼部的一位副司长贿赂100两银子,事情败露,两个人都被撤职。

以我的观察,张居正的反腐倡廉,有特点。

第一,不是为了反腐而反腐,而是放在发展的大局中,作为谋发展的一个环节、举措来反腐的。张居正的理想是回到建国初期那个传说中风清政廉、朝气蓬勃的时代,他施政的目标是富国强兵,具体化为充盈国库。一切工作,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。他实行的是两手抓、两手都要硬的施政策略,一手抓反腐,即“惩贪污以足民”,一手抓追查逃税、漏税,把该收的税都收上来,从而实现他所公开宣示的“不加赋而国用足”的目标。

第二,反腐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。张居正领导下的反腐,有真反的一面,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面。在张居正的执政方略里,反腐常常被作为巩固权位、打击异己的手段使用。多年来的官场经历,张居正已清楚地知道,官场的贪腐之风已经具有普遍性,许多潜规则早已相沿成俗,甚至成为人之常情。当有人把地方官员送的红包上缴时,张居正还“恶其不近人情”。

作为领导人,张居正也深知,腐败会导致民愤,有葬送江山的潜在可能性,但那是以后的事;而眼下,普遍性的贪腐在某种程度上,对专制尤其是领导人个人独裁是有利的。

原因不难理解:官员一旦贪腐,就有了把柄,不仅轻易不敢挑战领导的权威,而且还会讨好、巴结领导,以求保护,这样,才会乖乖听话,便于实行专制。所以,张居正形成了一套思路,对于敢于挑战权威的人,首先想到的是,查查他是不是贪腐,以这个把柄而不是以不服从领导为借口,将其整肃掉。比如吏部第一副部长魏学曾,声望、能力、资历,都是很了不得的,但是因为他对张居正联合冯保推翻高拱公开表达不满,结果被以反贪的名义搞掉了。弹劾张居正的“议员”刘台,本来已经受尽折磨,张居正还是耿耿于怀。有人揭发刘台贪污以及其他什么违法乱纪的事,以致刘台家破人亡。相反,像殷正茂、张学颜以及戚继光等,大家风言风语经常议论、反映他们贪污、挪用公款,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,还深受张居正的信任。

说白了,自己人,贪腐就贪腐了,捞好处就捞好处了,不捞好处人家辛辛苦苦跟我干图什么啊!异己分子,尤其是敢站出来挑战权威的人,就要对他反腐败。即使没有贪腐,说他贪腐他也没有办法,司法机关是听领导的,照样可以以贪腐的名义搞掉他,反正我反腐败,老百姓是拥护的。

所以,人治官场,一旦一个官员出了事,大家就会猜测,这兄弟是不是得罪什么不能得罪的人了。

但是,讽刺的是,反腐的张居正,其实比他反掉的任何一个官员都腐败。

张居正善于敛财,这个结论应该没有人反对。查一查张居正反腐败反掉的人,谁有张居正贪的多?相信这一点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吧?

当然,张居正还是很注意自律的。一个时期里,他比较注意自身形象,对自己、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,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。有这样记载:一位都给事中叫李选,也就是六科中某一科的领导,相当于“议员”领袖人物了,是张居正的门生,应该是为了加强和张居正的关系吧,就娶了张居正的管家游七的妹妹做妾,以修“僚婿之好”。张居正知道后,抽了游七一顿鞭子,还把李选召来,痛骂了一顿,责令他们彼此不许再见面。还有一位李“议员”,娶了游七小妾的姑姑做妾,张居正知道后也很不高兴,传令吏部,把两位李“议员”打发到外地做官,不许留在首都。

张居正对子女约束很严,他在家法中要求:自己的儿子一律不得和各省的领导、军队的将帅有私人联系,不得互通书信,不得与中央各重要部门的领导交往。

可以这样说,张居正的贪腐也像他的反腐那样,有自己的特点。总体上说,张居正比较自律,有节制,既要博取一个廉洁的好名声,又要捞取实惠,过上锦衣玉食的豪华生活。

第一,张居正不是敞开了收,而是斟酌谁的钱可以收,谁的钱不能收。张居正的权力之大,是任何一个大臣所难以比拟的,如果敞开敛财,无所节制,一定不是抄家抄出来那个数目。皇帝决定抄张居正家的时候,仗义执言的于慎行就公开说,张居正“平生显为名高而阴为厚实,以法绳天下而间结以恩。其深交密戚则有赂,路人则不敢;债帅钜卿,一当十者则有赂,小吏则不敢;得其门而入者则有赂,外望则不敢”。像张四维、戚继光等贿赂张居正,人所共知;曾担任两广总督的殷正茂、辽东巡抚张学颜,本来是高拱顶着压力破格任用的,也确实有政绩,他们在高拱倒台后都向张居正贿以厚礼,成为张居正手下的得力干部,都长期担任部长职务,不时有红包敬上。但是,张居正也有拒贿的时候。比如,辽东总兵李成梁和戚继光一样,也是他倚为干城的名将,此人曾经派人送大批黄金、白银,被张居正给退回去了,李成梁情绪低落,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。倒不是怕领导查他,而是觉得领导可以收戚继光的,为什么不收我的?亲疏可见啊!张居正了解到这个情况后,还特意给李成梁的直接领导写信,说:“李帅曾经馈我厚礼,我谢却了,听说他误会了我的意思,以为我不把他当自己人看待,你有机会替我解释一下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

第二,张居正对**裸的权钱交易这种明显的贪腐行为似乎比较抵触,对接受馈赠这种“人情往来”就比较自然。比如在买官卖官方面,虽说也有“多通贿赂”的说法,但并非就是张居正本人直接卖官,他似乎没有像严嵩那样**裸,当时也没有流传着什么官职什么价码之类的广泛的议论,这方面张居正对自己的要求似乎是比较严格的。但是,讨好、逢迎、巩固关系式的“馈赠”,张居正接受起来很自然。他一上台,稳住阵脚后,就开始改善住房条件,历时3年在老家江陵营建豪华宅邸,耗资相当于国库一年收入的二十分之一,而他自己只拿了零头,多数是湖广官员“捐资”。同时,他还在首都建造宅邸,壮丽不减王公,后来成为全楚京师会馆,规模之大,由此可知了。弹劾他的刘台就公开质问,张居正家“富甲全楚”,钱哪里来的?还有记载说,严嵩被抄家后,财宝多数没有进入国库而是进了宫中,后来又佚出,精华部分二成到了张居正家里。

第三,张居正考虑比较长远,与直接大捞眼前的财富相比,他更愿意牟取有长远保障的利益。比如,张居正约束子女很严格,但是这不等于说,他不为子女牟取私利。后面我们会看到,他精心谋划,不惜冒风险、践踏制度,为儿子们牟取长远的利益保障。

有人说,和海瑞相比,张居正不是清官;和严嵩相比,张居正不算贪官。不少人还以张居正死后被抄家,抄出来的金银财宝远没有严嵩多而说张居正其实不算贪官。这个说法貌似成立,其实经不起推敲。别的原因不说了,就说四个方面:第一,严嵩下台时已经80多岁了,担任高级领导干部的时间和张居正的寿命差不多长;第二,严嵩家的财富,更多的是他的儿子严世蕃敛来的。当然严世蕃敛财和严嵩有关系,但是严世蕃也算高级领导干部,他敛财毕竟不能和严嵩直接贪腐画等号。第三,严嵩只有一个儿子,他被抄家时,自己年迈无力,儿子严世蕃在狱中,所有的东西应该是查抄殆尽了;而张居正不同,他死后备极哀荣,家人甚多,正如当时替张居正求情的赵锦所说:“居正之罪,迁延日久,即有微藏,亦多散灭。”第四,严嵩个人生活作风很严谨,而张居正生活糜烂,他公开的小妾大概不下于6位,秘密的还有多少难以考证。

况且,贪腐就是贪腐,张居正敛财的数目也很惊人啊,不能因为没有更惊人的数目,就说他还是不错的。这样的比较法,是什么导向呢?难怪官场争相贪腐,然而被抓了还觉得自己倒霉:比我贪得多的人大有人在啊,和他们比,我算是清官啊,还抓我?!

还有一个观点,说当时的风气就是那样,在贪赃枉法、贿赂横行的官场,张居正怎么可能免俗呢?这个说法也不能成立。

首先,同样的风气中不是每个人都贪腐的,至少被张居正推翻的前任高拱就是廉洁自律的领导人。

其次,倘若张居正是一般人,乃至仅仅是首相,那样说也就算了;可是,他是国家的掌舵人啊!他肩负着重大责任,包括端正官场风气的责任。他的一举一动,对官场风气都有直接的影响,如果国家的掌舵人还以风气就是如此为借口带头贪腐,那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呢?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